深秋的北京顺义,阳光透过高端养老社区的落地窗,洒在游本昌轮椅的扶手上。这位 92 岁的 “济公” 扮演者,身着藏青色棉衫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边缘的木纹 —— 那里还留着年轻时拍戏握道具留下的薄茧。他和妻子杨慧华搬进这里已一年有余,每月两万六的双人间租金与护理费,在寸土寸金的北京顺义高端养老圈里不算顶尖,却足以撑起两位老人体面的晚年生活。当记者问及是否喜欢这里,游本昌沉默片刻,目光扫过房间里智能床垫的显示屏、墙角的防摔倒报警器,最终落在窗边妻子织毛衣的背影上,轻声说:“人在哪里,哪里就是家。”
这座 2023 年初才投入运营的养老社区,是北京高端养老市场的 “新贵”。从入门级的单人间到带独立会客室的套房,月租从近万元起步,层层递增。游本昌夫妇的居所位于社区中央楼栋的三层,推窗可见精心修剪的中式园林,房间内恒温恒湿系统将温度稳定在 22℃,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与香薰混合的味道。护理站 24 小时有人值守,老人按下床头呼叫铃后,护工能在 3 分钟内赶到房间;智能床垫实时监测心率、呼吸,一旦出现异常就会自动报警。杨慧华常对来看望的女儿说:“在家里哪能有这条件?夜里起夜都不用怕摔着。”
展开剩余84%但这样的 “安心”,却填不满游本昌心底的空缺。每天清晨七点,当社区的广播响起起床号,他总会先摸过床头柜上的相框 —— 那是儿子游智超十岁时的照片,虎头虎脑的男孩穿着的确良衬衫,站在老北京胡同的门楼下,眼神里带着一丝怯生生的疏离。“那时候总在外地拍戏,一年也见不上儿子两面。” 游本昌翻着照片,声音有些沙哑,“把他寄养在奶奶家,以为给够了生活费就尽到责任了,现在想想,真是糊涂。”
游智超今年已年过六旬,头发也添了不少白霜。他还记得小时候最盼着过年,因为那是父亲可能出现的日子。但多数时候,盼来的只有奶奶手里的新衣和 “你爸在忙正事” 的解释。成年后,他按部就班地工作、成家,与父亲的关系始终隔着一层。去年游本昌住院,他去探望时,两人相对无言,最后还是游智超先开口:“您好好休养,家里有我。” 这句客套的关心,让游本昌红了眼眶。如今,游智超也身体欠佳,偶尔来养老院看望父母,坐下喝杯茶就走,不像妹妹游思涵那样能陪父亲聊上大半天。
游思涵是游本昌的骄傲。她继承了父亲的演艺天赋,如今已是小有名气的编剧和制片人。或许是因为成长过程中父亲的陪伴相对多些,或许是女性天生更细腻,她与父母的关系格外亲近。养老社区的选择、日常护理的安排,都是游思涵一手操办。每天下午,她只要有空就会来这里,推着父亲的轮椅在花园里散步,给父母讲外面的新鲜事;要是工作忙,也会雷打不动地打两通电话,确认父母一切安好。“我爸这辈子太拼了,年轻时为了事业亏欠了家庭,现在我能多陪一天是一天。” 游思涵说这话时,正帮父亲整理书架上的剧本,那些泛黄的纸页上,还留着游本昌年轻时的批注。
养老院的生活规律而平淡。早上七点起床,吃过护工送来的早餐,游本昌会和老朋友们一起做手指操 —— 这是社区为老人设计的康复训练,跟着音乐的节奏活动指关节,既能锻炼手脚协调,又能活络筋骨。上午十点是 “故事会” 时间,老人们围坐在一起,有人讲过去的经历,有人读报纸上的新闻,游本昌大多时候是听众,偶尔被点名,才会笑着讲两段当年拍《济公》时的趣事。“那时候拍‘鞋儿破帽儿破’的镜头,鞋是真破,走在石子路上硌得慌,但一想到能把济公的形象演活,就什么都忘了。” 每当这时,周围总会响起阵阵笑声和赞叹声,他也会暂时忘却心底的遗憾。
午餐后的午休时间,游本昌喜欢翻看老照片。相册里有他年轻时在片场的黑白照,有和妻子刚结婚时的合影,还有一双儿女从小到大的成长记录。翻到游智超婚礼的照片时,他总会停留很久 —— 照片上的儿子穿着西装,笑容腼腆,而他自己站在旁边,表情有些僵硬。“那天我其实很激动,但不知道怎么表达。” 游本昌轻声说,“现在想抱抱他,又怕他不自在。” 旁边的杨慧华握住他的手,轻轻拍了拍:“孩子们都大了,有自己的生活,别多想。”
下午三点,社区的兴趣班开始了。有人去练书法,有人去学唱歌,游本昌偶尔会去怀旧电影放映室。当银幕上出现熟悉的济公形象时,他会跟着哼唱主题曲,手指在轮椅扶手上打着节拍。有一次放《济公活佛》,邻座的老人指着银幕说:“我当年天天追着看你演的济公,太传神了!” 游本昌笑着摆摆手:“那都是过去的事了,现在我就是个普通老头。” 但眼底的光芒,却泄露了他对那段岁月的珍视。
2023 年底,游本昌参演的《繁花》热播,让这位老艺术家再次走进公众视野。胡歌、陈龙等后辈特意来养老院看望他,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聊拍戏的趣事,气氛格外热闹。那天游本昌精神很好,还能自己拄着拐杖走几步,和大家合影时,笑得像个孩子。但仅仅过了半年,他的腿脚就越来越不方便,只能依赖轮椅出行。“岁月不饶人啊。” 他常对着窗外的夕阳感慨,“以前拍戏吊威亚、跳城墙都不怕,现在走两步路都费劲。”
尽管身体不如从前,游本昌的心态却很豁达。他从不觉得住养老院是子女不孝,反而常对身边的老人说:“孩子们工作忙,我们在这里有人照顾,不给他们添负担,就是最好的相处方式。” 但偶尔,他也会流露出对亲情的渴望。圣诞节那天,社区挂起了彩灯,游智超和游思涵一起送来礼物,兄弟俩陪父母吃了顿晚饭。饭桌上,游本昌给儿子夹了一筷子菜,游智超愣了一下,随即说了声 “谢谢爸”。就是这简单的两个字,让游本昌一夜没睡好 —— 他反复回想儿子当时的表情,琢磨着是不是自己还有机会弥补过去的亏欠。
今年春天,社区的花园新种了一批月季,粉的、红的、黄的,开得热热闹闹。游本昌每天都会让护工推着他去看花,杨慧华则坐在旁边的长椅上,听护理员读当天的报纸。有一次,护理员读到一篇关于 “陪伴是最好的孝心” 的文章,游本昌忽然问:“你说,我现在多给儿子打打电话,他会不会烦?” 杨慧华握住他的手:“不会的,他心里其实是惦记你的。” 没过多久,游本昌真的主动给游智超打了电话,虽然只是问了问身体状况和家里的情况,但挂电话时,他脸上的笑容格外真切。
社区的心理咨询师每周会来两次,游本昌是常客。他不避讳自己对父子关系的遗憾,也会和咨询师聊起年轻时的得失。“那时候总觉得事业重要,等老了才明白,家庭才是根。” 他说,“钱能买得起好房子、好护理,但买不来儿子小时候想要的一个拥抱,买不来那些错过的陪伴。” 咨询师总会耐心开导他,告诉他亲情的弥补永远不晚,哪怕只是一句关心的话、一个温暖的眼神,都能拉近彼此的距离。
游本昌的书架上,除了老剧本和奖杯,还放着一摞孙辈的照片。有孙子第一次学走路的视频截图,有孙女画的全家福,每张照片背后都有游思涵写的日期和简单的说明。每天晚上睡前,他都会拿起照片看一会儿,有时还会对着照片自言自语:“爷爷对不起你爸爸,以后一定多陪你玩。” 今年春节,孙子要来看望他,这让他盼了好几个月 —— 他早就让护工帮忙买好了孙子爱吃的糖果,还特意让游思涵教他用视频软件,这样就算孙子不在身边,也能经常看看他的样子。
最近,游思涵在策划父亲的回忆录,想把他的人生故事整理成书。游本昌一开始不同意,说 “没什么好写的,就是个普通老头的一辈子”,但架不住女儿的坚持,还是慢慢回忆起那些尘封的往事。提到拍《济公》时的艰辛,他说得云淡风轻;但说到对家庭的亏欠,他却几度哽咽。“如果能重来,我一定多陪陪孩子,不会再把‘忙’当借口。” 这是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。
养老院的走廊尽头,挂着一幅 “家和万事兴” 的书法作品,那是社区一位退休教师写的。每天路过时,游本昌都会看一眼。他现在最大的愿望,就是儿子能多来看看他,父子俩能像普通人家那样,坐在一起聊聊天、下下棋。他知道,过去的时光无法倒流,错过的陪伴也难以完全弥补,但他还是抱着一丝希望 —— 希望能用剩下的日子,一点点拉近和儿子的距离。
夕阳西下,游本昌和杨慧华并排坐在走廊的长椅上,余晖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。护工送来温热的牛奶,杨慧华接过,递到丈夫手里。游本昌喝了一口,暖意从喉咙蔓延到心底。他看着远处活动室里唱歌的老人们,听着窗外风吹树叶的沙沙声,忽然觉得,这样的晚年也不算太差 —— 有老伴儿在身边,有女儿的陪伴,有养老院的悉心照料,只是偶尔想起儿子,心里会泛起一阵酸楚。
“人在哪里,哪里就是家。” 游本昌又想起了这句话。只是他心里清楚,真正的家,不仅是住在哪里,更是心里装着谁,以及那些无论走多远都放不下的亲情牵挂。而那些曾经错过的时光,那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陪伴,终将成为他晚年最深刻的遗憾,提醒着世人:亲情易逝,且行且珍惜。
发布于:江西省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